服务热线:400-0033-166
万商云集 - 企业数字化选用平台

企业首选的

数字选用平台

谈谈“去中心化”的理论和应用

2020-11-30 14:59:33 阅读(175 评论(0)

近年来,“去中心化”一词在金融、互联网等领域都是热门词汇,但词义理解却大相径庭。我觉得这个话题很有趣。在阅读了一些来自不同行业前辈的文章后,我根据自己的理解整理了整套逻辑,并结合互联网产品进行了应用分析。欢迎更正。第一,对“去中心化”的理解,首先说说我对互联网本质作用的理解(仅限于“消费互联网”时代)。功能一:连接一切主要包括连接人与人、人与信息、人与服务。本质是将线下移动到线上。这一逻辑主要适用于社交、内容和工具产品。功能2:对于无法完全移动到线上的传统商业形式的智能转型,让线下移动商品/服务直接接触用户,让线下移动商品/服务更方便地与用户连接。这一逻辑主要适用于消费类(电子商务、本地生活)产品。因此,在互联网的作用下,人们的娱乐、消费方式都呈现出“去中心化”的趋势。本文总结了“去中心化”的四个含义。上述互联网的本质作用直接推动了前两个“分散”,间接推动了后两个“分散”。为了便于理解,我以视频内容消费的变化为例:1。消费者/消费模式的“分散化”——可以理解为从“看坝坝电影”到“看自己的电视”。过去,人们需要一个集中的地区来消费,以满足他们的需求。但现在,这些消费往往可以由“家庭”或“个人”来完成。通过连接“人与信息”,用户从必须在线下教室学习到可以通过付费知识服务在线学习,教育消费将“分散”。通过零售业的转型,商品可以通过“快递”、“外卖”、“生鲜配送”接触用户,用户不能再去商场、餐厅、菜市场,商品、食品等消费将“分散”。2.生产者/生产模式的“去中心化”——可以理解为从“看自己的电视”到“看视频软件”(B站、快手)”。从电视台的官方发展到所有网民,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媒体,每个人都可以制作和传播内容。这极大地促进了内容的流行和多样化。3.内容分发的“去中心化”可以理解为从“看快手”到“看抖音”。互联网通常称之为“去中心化”,典型案例包括:快手、微信、拼多多等。tiktok和今日头条利用数据和算法促进内容分发的集中化,给头部更高质量的内容显示权重。4.平台方面的“去中心化”更接近“区块链”概念产生后“去中心化”的含义,采用分布式存储和计算能力。这里可以理解为,用户数据不再存储在集中和唯一的官方抖音平台上,而是由所有节点共同维护。值得注意的是,“去中心化”不是没有中心,而是“中心多元化”,即“只有少量的大中心”逐渐演变为“大量的小中心”。说到这里,“去中心化”的概念应该很容易理解。前两种“去中心化”已基本实现,第四种“去中心化”相关技术尚未完全成熟。本文的重点是第三种“去中心化”。越来越多的产品正在思考和探索内容分发是否“分散”。1.目前,信息和数据的集中化是内容分发的前提,所以有必要谈谈。事实上,在第四种“分散”之前,所有的信息和数据都是“分散的”,并存储在互联网公司的数据库中。无论这些公司是否集中在内容分发上,他们都希望利用这些数据来产生商业价值。除了直接参考产品和运营外,建立平台生态非常重要。在PC互联网时代,我们自然会想到百度和谷歌,它们是信息平台和搜索引擎。它们的价值在于将分散的信息集中在一个集中的平台上,以方便用户查询。然而,在移动互联网时代,互联网产品主要以APP的形式携带,APP中的信息是独立的,难以爬行,形成了“信息岛”。因此,百度、谷歌等传统搜索引擎的地位下降,而APP新贵们拥有宝贵的数据资源和流量入口,地位急剧上升。特别是对于平台产品,它们可以被视为新的信息平台和搜索引擎。聚合的信息内容是表面的,集中的数据是底层的。最典型的是社区(微博、知乎、小红书、大众点评、知识星球等)等主要内容产品。、信息平台(今日头条、腾讯新闻等)、视频平台(哔哩哔哩、抖音等)。若搜索目标不限于信息,集中的“搜索引擎”还包括微信(可以搜索朋友圈、微信官方账号、文章、商品等)。、支付宝(搜索生活服务)、淘宝(搜索商品)、美团(搜附近商家)等。尤其是微信和手Q、对于支付宝、百度、今日头条、抖音等配备小程序的巨型APP来说,其雄心壮志在于打造移动终端的超级搜索引擎、综合信息/服务平台和上层操作系统。有了这样的平台,内容分发就可以展开了。2.内容分发的集中化和分散化a.是什么?内容分发有两种主要逻辑:一种是基于社会关系,另一种是基于算法。社会体系是通过“关注/订阅”来实现的、“LBS推荐(地理位置)等。之所以被称为社会体系,是因为像“关注”这样的行为本质上反映了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态度。两个人之间的关系,只是“关注”最终带来了“一对多”的社会关系。根据该系统推荐的内容可能是分散的或分散的。例如,它也主要是“关注”。在微博、知乎和快手方面,大V的曝光率从高到低有很大差异,这取决于平台的性质、调性和实现手段。下面详细分析。算法系统涵盖热度、个人喜好推荐、朋友喜好关联推荐等多种类型。其实质是充分利用现有数据进行精准分发,这是现在和未来的必然趋势。算法系统基本上带来了集中的分发模式。内容产品可在社交系统推荐和算法系统推荐中选择,消费产品基本上通过算法系统推荐帮助高质量的企业和产品曝光,满足用户、企业和平台实现的需求。b.为什么?以算法体系为主,以集中为主是必然的。对于用户来说,集中意味着高质量的内容可以更快地接触到用户,更有可能满足用户的需求,从而保留它。对于内容制作者来说,集中可以给他们带来更多的流量和实现可能性,从而持续制作内容。高质量内容的持续输出和用户保留本身将使平台受益。集中化意味着平台拥有流量分配权。为了获得更大的曝光率,个人需要花钱购买曝光机会,如淘宝、京东、抖音等。集中模式形成商业闭环,使各方受益,自然成为主流稳定模式。可能存在的问题是:算法没有价值,可能会推荐糟粕内容,因此需要人工干预;它不像“社会系统”那样灵活。算法推荐的内容在短时间内相对稳定,变化是渐进的,用户无聊时可能无法及时更改。对用户形成“信息茧房”,被困在现有的兴趣圈和认知圈;还有一个问题:对于直播等类型的产品,收入主要来自少数主要用户,因此流量大、实现能力强的内容可能不一致。平台需要明确“集中”的目标和对象,从而权衡谁优先级更高。选择“分散”平台主要是出于以下考虑:社会属性强或鼓励大量UGC创建的平台。对于平台来说,“人”比“内容”更重要,内容数量比内容质量更重要,需要提倡用户参与知乎、豆瓣、简书等内容制作和互动。产品团队本身的理念提倡“包容性”价值观,包括平等、真实、多样化等,如快手。需要保持工具属性、平台属性、“基础设施”属性,如微信。在集中化市场中,通过“分散化”获得差异化优势,吸引内容制作人/商家入驻。具体的分发模式可能比较特殊,比如拼多多。第三,产品应用分析的理论分析到此结束。接下来,结合一些具体的产品案例,我们来谈谈“集中”和“分散”的实际应用。1.头条号和微信微信官方账号的本质区别在于“关注”和“推荐”。分配方式不同,集中程度不同。这种集中度最终是从头号粉丝的比例和整体金字塔结构中看出来的。绝对粉丝的数量仍然取决于平台本身的用户数量。同时,实现手段也不同。微信官方账号所有者自负盈亏,通过号码积累粉丝,通过号码本身形成私域流量池,借助微信提供的广告、直播、小程序等工具实现;或者引导粉丝到自己的平台实现。今日头条(以及企鹅、大鱼、百家等。)与内容制作人签订合同,甚至可以算是半个雇佣关系。标题号通过内容吸引用户,增加用户的浏览量和浏览时间,然后用这些数据换取平台给出的报酬。该平台通过广告实现。标题模式使内容制作人紧密依附于平台,通过内容本身获得线性收入,难以形成品牌效应,建立私有域流量池,寻求更多的实现机会。毕竟,内容分发的主导地位掌握在平台手中。2.抖音和快手的区别在于内容分发本身是否集中。两种产品从一开始就选择了自己的路线。事实证明,从用户和商业的角度来看,抖音的“集中”和快手的“分散”都非常成功。关键逻辑是,对于抖音来说,大量用户喜欢与MCN创作盈利形成内容供需闭环,为抖音贡献了大量流量;对于快手来说,在下沉的市场中,创新和内容制作的成本非常低。许多用户已经成为内容制作人和消费者(数据显示,快手注册用户达到7亿,短视频出版商达到2.3亿,约占33%),相互互动,建立(弱)社会关系,家庭本身形成了内容供需闭环。这样,两者都有大量的流量。这样,两者都有大量的流量。基于分销系统和用户基础,两者形成了独立的商业系统——一个是直播,另一个是广告、电子商务、游戏……(事实证明,短视频不是商人眼中的直接商业工具,而是一种极好的排水工具。)3.微博、B站与知乎的集中度对比:微博≥B站>随着知乎的发展,微博越来越倾向于娱乐和明星。它需要大V输出的高质量内容作为平台流量的吸引点,因此它将给大V更多的曝光机会,大V的声音将远高于普通用户。哔哩哔哩也会有类似微博的特点,但哔哩哔哩的up主比较平民化。因为它以内容本身而不是内容创作者为核心,所以普通用户的精彩内容也可能被大量曝光,类似于抖音。说到这里,我们会发现,一旦粉丝规模形成,基于“关注”的平台号将突出内容制作人本身的价值和影响力。这种“内容制作人集中”将比抖音等“内容集中”更强大。另一方面,微博平台的话语权相对不如抖音平台。知乎更具参与性。它希望吸引更多的用户进入,并将自己发展成一个“民族性质”的问答社区。同时,它还需要考虑大V答案,以确保专业性。所以大V会有更高的显示权重,但不会像前两者那么大,需要权衡。从知乎对“盐值系统”的反复迭代可以看出,要量化“集中”,正确满足平台需求并不容易。4.微信前面提到了对微信“去中心化”原因的理解。当然,实际原因远不止这些。但更重要的是,在面向未来的道路上,微信仍然需要在“集中化”和“分散化”之间进行权衡。当微信从社交网络布局到泛内容、泛娱乐、泛商业方向时,特别是在线小程序、好圈等偏向服务、消费功能时,在商业压力下,在各方利益的博弈下,“分散”还需要完全坚持吗?如果微信官方账号所有者的力量不足以撼动微信,那么小程序产生的爆发力就强多了。由于小项目本身承载着服务、消费属性,甚至是许多企业唯一的在线入口,集中推广将对他们有很强的需求。如果他们不这样做,第三方也会这样做。京东和美丽联合做微选店就是一个例子。此外,如果支付宝、抖音等帮助头部小程序进行集中推广,微信如何处理?618期间,微信推出“商品搜索”和“亲属卡”,帮助JD.COM做官方入口,这可能是“集中”的开始。微信将来会为内部产品和合作伙伴做出更多类似的举动吗?拭目以待。很明显,分散化和分散化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,微信仍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继续坚持“分散化”的概念。此外,可以补充的是,“集中化”和“分散化”并非一成不变。从纵向上看,为了冷启动产品,可以选择“集中”帮助头部内容曝光,吸引流量,然后让头部内容辐射和驱动中尾部内容,扩大整个流量池。这也是一种常见的玩法。综上所述,根据第一部分提到的“去中心化”的四个含义,在第一部分、第二部分和第四部分的定义下,“去中心化”可能是主流趋势。对于本文关注的内容分发,也许“集中”是主流。然而,“集中化”和“分散化”之间没有对错之分,只有在特定条件下的好坏之分。

内容来源:人人都是产品经理,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。

最新文章